退伍老兵深藏功名六十年,今天要介绍的“铁血战士”名叫张良荣什么叫融资炒股,一人拿出三枚特等功勋章,可谓是气壮山河,对国家忠肝义胆!
(向记者展示的特等功勋章)
一切的一切,要从2018年的11月份说起,四川省资阳市的退伍军人事务局、派遣工作人员下乡,负责采集、核实、验证退伍老兵的身份信息,统计在世的和去世的。
副局长名叫张涛,他们来到一个名叫老君村的地方,他们身上还肩负着另外一项任务,那就是选出“最美退役军人”这项工作从四月份就已经开始,苦于人手不够,所以至今仍在继续。
结果村里的退伍士兵都去上报身份信息,张涛采集完成之后,问:“还有没有其他退伍军人了?”
老君村的人都说:“没有没有了。”
张涛回忆说:“他们如果不说这句话,我肯定不会离开老君村,村里确认没有退伍老兵,我才离开的”
展开剩余94%于是张涛就离开了老君村,结果去了下个村的时候,然而老君村却驶出来一辆电动三轮车,是两位农村妇女,拉着94岁的老父亲,来到了张涛的面前。
老爷子名叫张良荣,他说:“我也当过兵。”
结果一句话说出来,周围那些看热闹的村民,纷纷开始嘲讽,十里八村谁不认识谁?你张良荣是不是误会了,还以为政府要发钱?所以你来了?
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嘲讽:
“老张,你见钱就想领啊?啥时候当过兵?”
“添什么乱?没看到人家很忙的吗?”
“快回家快回家,你来这里干啥?有你什么事情呢?”
隔壁村的是什么心态,这个还真不好说,可能是为了减轻张涛副局长的工作压力吧。
于是乎,村民也就口无遮拦了,当时出言不逊的大有人在,具体说了什么难听话,文章当中不方便发表。
总之吧,他们认为张良荣是来领钱的,可人家退伍军人事务局,来村里是要找当兵的,跟你张良荣有啥关系?
幸亏张涛副局长,在四川当地工作经验丰富,于是走上前问:“老大爷,您也当过兵吗?可我这里咋没有记录呢?”
张良荣说:“当过兵当过兵,我真是兵,你看看这个……”
老爷爷手颤巍巍的,当时94岁的高龄,从怀里取出小布袋,里面装着哐啷哐啷的金属,和一个小小的木匣子;张涛下意识伸着头去看,结果一看可不打紧……
嚯!
三枚特等功勋章!一枚一等功勋章,其他纪念章和奖状七八枚!再打开小木匣子,都是立功证书。
这还了得?
张涛当场就震惊了,他自然知道那三枚特等功的军功章,和厚厚的立功奖状、身份证书、足以名垂青史,光耀子孙后代!
张涛说:“来来来,老爷子,您快找个地方坐下。”
张良荣说:“我当过兵吧?”
张涛哈哈笑了,随后说:“当过,肯定当过!您是我见过的,最厉害最厉害的兵,没有之一;来来来,我问您几件事,您跟我讲讲。”
资料采集:地点是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老君村三组,经过仔细比对张良荣的立功证书,材料基本一致,张涛立刻上报。
第二年的7月7号,人民日报发表文章《埋地雷、炸坦克、三立特等功,95岁老兵深藏功名60年》。
数不清的记者蜂拥而至,开始采访这位老英雄,因为三枚特等功勋章,意味着三次在刀尖上跳舞,三次和死神博弈,而且全身而退。
这样的功绩,意味着震惊全国,记者早就想去,奈何因为疫情未能成行;后来疫情结束,才踏上了去往四川的拥军之路。
关于张良荣老爷爷的英雄事迹,要从1924年8月3日说起,张良荣出生于资阳雁江区丹山镇一个农村家庭。
张良荣的父亲母亲都是种地的,他本人也仅仅读过两三年的私塾,能读书认字会基本的算数,长大后去河南那边做生意,结果却被国民党士兵欺负。
那是1948年,张良荣一怒之下参加了解放军,扛起枪就要跟国民党兵痞开战。
不得不说,有两个省份的老百姓,是国民党不能欺负的,一是四川二是河南。
川军铁血,全国人尽皆知,这点无须赘述。
而河南人尚武成风,几十年来遭受军阀混战的煎熬,所以对国民党深痛欲绝,舆论风评特别差,还组建民团截杀汤恩伯部。
等于是,张良荣这位四川人,在河南做生意,却被国民党给欺负了,所以一怒之下,就报名参加解放军去了。
张良荣的部队番号是: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十一旅,他说:“我服役的时候,是刘伯承元帅指挥作战。”
入伍之后,便跟随部队南征北战,几个月来要么急行军,要么攻城略地,打得是不分白昼。
在壮怀激烈的解放战争当中,老兵冲锋新兵殿后,一边打仗一边学习,每天再接受半个小时的思想改造。
面对敌人的飞机和大炮,以及机枪不停喷涌的火舌,张良荣短短八个月之后,就从新兵成了老兵,开始带领班组冲锋。
他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:“战斗最激烈的时候,我们一个连一天打下来,只剩下我们十几人还活着。”
淮海战役打响之后,张良荣所在的部队,决战国民党黄维兵团。
历史的滚滚车轮已经开始转动,此战的胜利者,将会开创全新的时代。
张良荣已经担任副班长,指挥全班战斗,任务是保护我军侧翼,他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:“坦克来了怕不怕?我不怕,死也是为人民!”
淮海战役创造了解放战争多个历史之最,参与人数最多、歼敌数量最多、参加此战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最多。
黄维使用把两百五十辆战车投入到淮海战役,而我解放军也用出了所有的反坦克武器,集束手榴弹、炸药包、火障、甚至是巴祖卡火箭筒。
面对敌人坦克的冲击,张良荣所在的阵地接连失守,他看到四五位朝夕相处的战友,牺牲在了坦克的机枪和履带之下。
这成了张良荣心中永远的痛,因为和战友朝夕相处,却眼睁睁看着敌人的坦克碾压战壕,战友抱着一捆手雷,想要跟敌人同归于尽。
张良荣说:“太艰难了,我看着他们抱着手雷弹炸了,你想不到的惨……坦克一点事儿都没有,还是朝着我冲过来,坦克前面红哇哇的都是血。”
这让张良荣无比愤怒,却拿那铁王八毫无办法,只能一次次地后撤,无奈丢失那些、被鲜血染红的阵地丢失。
直到反坦克武器配发下来之后,张良荣和战友们,背着反坦克装备,再次去往前线。
时间是凌晨3点半,战士们在我方阵地前方徒手挖坑。
老人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,说话已经含糊不清,具体是哪种反坦克装备已经迷迷糊糊。
笔者推测:大概率是炸药包和集束手雷。
总之战友们干劲儿很高,将炸药包埋入伏击地点,引线也用软土覆盖着,做好周密的伪装。
就在天蒙蒙亮的时候,敌人再一次发起了进攻,远处响起了坦克的引擎轰鸣,对于这个声音他无比熟悉。
“来了!”
“藏好!”
就在敌人的三辆坦克,带着十几位步兵,路过我方雷场的时候,张良荣一颗心紧绷着。
使劲一拉,没有响……
张良荣当场就懵了,紧接着又开始拉第二下,结果前后一耽误,地雷并未在坦克的肚皮下面爆炸,而是在坦克的屁股后面爆炸,履带哗啦啦落地的声音随即响起。
敌人立刻就发现了张良荣的位置,旋转炮塔随即开炮,张良荣被震得晕晕乎乎。
因为之前阵地上挖好了工事,张良荣下意识钻了进去,结果敌人的第二炮随即打来。
张良荣双耳轰鸣,俩眼一黑就晕了过去,整个工事塌陷大半,把他给埋在了下面。
而身边的战士们,死守阵地和敌人展开了激战,最终壮烈牺牲。
很显然,第一次执行反坦克作战的任务,张良荣他们为全军,摸索出一条反坦克之路,总结经验教训。
直到十几个小时过去之后,张良荣这才悠悠醒来,看到身边都是战友尸体;而被自己炸断履带的那辆坦克,也已经逃之夭夭。
张良荣甩开身上的黄土,在夜色当中去寻找大部队,一直到两个小时之后,才回到解放军队伍的怀抱。
这次经历九死一生,战友们都牺牲了,只剩下自己跑了回来,内心无比的悲痛,却又拿铁王八毫无办法。
接下来的作战当中,张良荣成为反坦克小组的骨干力量,率领十几位反坦克精英,和敌人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血战。
敌人的坦克分为两种,有柴油有汽油的,随着战役的持续进行,张良荣学会了诸多反坦克技能。
如果是柴油坦克,先把步兵给打掉、或者采用狙击手和机枪压制步兵、等于是把坦克的保镖给摁住,然后再将集束手雷,扔到坦克的肚皮下面。
如果是汽油坦克,就直接布置火障,大概意思就是柴草堆,只要敌人的坦克来了,就把柴火全部点燃。
那些以汽油为燃料的轻型坦克,看到火堆之后肯定不敢上前,最后灰溜溜逃走。
在一次战斗当中,张良荣带着十几位战士,来到了“小葛庄”阵地(具体地名查不到,老英雄年纪大了,方言说话含糊不清,到底是什么庄儿?无法查证)。
张良荣立刻构筑防御工事,任务是保护我方指挥部和炊事班,他说:“我们的指挥部在哪里,敌人的坦克就会进攻哪里;我敢肯定,敌人必然会从这里走!”
再次挖开四五个大坑,把炸药包埋在了里面,随即将长长的引线,拉到我方阵地当中。
大概十八个小时之后,张良荣正躺着睡觉呢,突然听到哨兵说:“班长,来了!铁王八来啦!”
张良荣立刻打起精神,看到五辆坦克,朝着自己这边驶来,那熟悉的引擎声、熟悉的黑烟、一直都是记忆尤深。
轰!
轰!
轰……
五辆坦克被掀翻了两辆,双方随即展开激烈战斗。
步兵以坦克为掩护,朝着我方阵地射击;张良荣背着十多枚手雷,身后两位战士负责携带集束手雷,三位英雄抱着必死的决心,迂回斜插到坦克队伍的侧翼。
一颗颗的手雷扔出去,炸得敌人步兵不敢抬头,紧接着机枪和狙击手,精神高度集中,压制敌人的步兵火力。
这时候把土枪给抬了出来,这种武器专打坦克观察口,虽然威力不算太大,但是土枪当中装着数不清的碎铁渣,能够糊到观察口当中。
(笔者惊叹,这一招真是妙啊!!)
张良荣获得了战友的火力支援之后,朝着坦克就冲了过去,两手抓着集束手雷,以他渺小的身躯,冲向那两辆铁王八。
轰!
第一辆坦克被掀翻,紧接着张良荣把左手的集束手雷挪到右手,又是一声巨响,第二辆坦克被掀翻。
早就在阵地旁边挖了几条深沟,张良荣纵身一跃就钻了进去,随即抱住脑袋,剩下的就听天由命了。
最后那辆坦克,机枪子弹无法打进入深沟,所以朝着张良荣碾压而去,想要将这位解放军战士,给活活压成肉饼。
在这关键时刻,两位战士冲了上来,集束手雷炸断履带之后,坦克当中的国民党士兵,立刻打开顶盖,举手投降。
此战结束之后,在英雄表彰大会上,张良荣获得特等功勋章一枚!
时间来到1949年3月,位于商丘的渡江战役指挥部,刘伯承司令员先后制定了两册作战方针,随后下达了《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》
刘伯承对实施渡江作战,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,对渡江解放军部队提出了具体的、详尽的要求。
张良荣乘坐小船,参加渡江战役,敌人的机枪子弹,就跟下雨一样,从头顶咻咻飞过。
所有人都低着头,用船桨拼命划船,结果走到大江中间的时候,只听砰一声脆响,小船肚皮破了个窟窿,沉没只是早晚的事情。
万万没想到,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情况。
“下船下船快下船!”
张良荣当机立断,带着人跳入了江水当中,因为江中船多,所以他们拦住后面战友的船,三人拉住战友的船尾巴,就这样渡过了大江。
在渡江之后,参加接下来的一场场战役,张良荣杀敌勇猛,作战经验丰富,因而再次获得特等功勋章!
全国解放之后,各大野战军抽调集精锐力量,投入到广西剿匪当中,这项任务历史意义重大。
张良荣征尘未洗,便又投入到了剿匪任务的当中,开赴了广西地区的六万大山。
(笔者疑惑:广西应该是四野在打,张良荣按道理说不会去六万大山,可时过境迁这点就很难考证了)
世人皆知三大战役,却很少有谁知道,广西剿匪的重要性。
提起广西,就不得不提李宗仁,他在广西留下了大量国民党残余武装,而且都负隅顽抗。
广西军阀,被称之为新桂系,是国民党历史当中,名列前茅的顶尖大势力。
而六万大山就是新桂系的起源地,这里涉及的历史,非常非常的复杂。
且说近代军阀混战,李宗仁在老桂系当中担任营长,打了败仗之后撤回到六万大山。
结果李宗仁愣是靠着几百人,发展成国民党第一大的军阀武装,这就是新桂系的诞生。
再后来,李宗仁在军阀混战当中落败,于是带着白崇禧逃到了越南,没过多久他们再次回到了广西,重整旧部、民团、土匪、很快又拉起一支队伍。
紧接着,李宗仁又在军阀混战当中失利,于是又回到了广西,又拉起一支队伍,又又又一次逐鹿中原,问鼎民国总统的宝座。
由此可以看出,如果想彻底击败李宗仁和白崇禧,就要彻底瓦解这二人在广西的根基。
且说广西大山当中,那些国民党顽固派的残部,和山里的土匪串通一气,号称是“国民革命军游击队”等待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响。
国际上,新桂系的将领,整天对着西方媒体说:“我们在广西,还有百万游击队呢!”
于是乎,张良荣带着人,开展了艰苦的山地作战,矛头直指李宗仁留下来的残余武装。
张良荣说:“把桂军打趴下,李宗仁再也回不来。”
开战之后,一直打进了云南,张良荣他们功勋卓著(笔者推测,可能是路过广西)
云南土匪同样猖獗,将近五万人的土匪武装,对云南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。
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,那就是大山当中,后勤补给困难,战士们饿着肚子在战斗。
张良荣他们所在的部队,随即投入了大生产的运动当中,当时云南边境有很多废弃的荒地。
当年日军、英军、美军、滇军……在这里埋下了数不清的地雷,更有大量未爆炸弹和炮弹。
在这种情况下,张良荣开始带着战士们种地,其难度是远远超出想象的,开垦荒地的时候,保不齐下一秒就会引爆地雷。
这是一段被历史忘记的战斗,史料当中已经不可寻,至少网络上搜不到这场“生产”战斗。
按照张良荣老爷子的回忆,有被炸断腿的、双目失明的、缺胳膊的……伤亡很严重。
老爷子张良荣说:“那天晚上饿肚子,搞了一块红薯,放到了火堆当中;随后就挑着担子去打水,结果听到背后轰一声巨响,就跟炸开了烟花似的。”
原来火堆引爆了地雷又或者是未爆弹药,张良荣的红薯,早就被炸得粉碎。
当荒地开垦出一定规模之后,当地农民检查了一遍,确认土地非常安全,于是用粮食换耕地。
张良荣自然很高兴,他通过自己开垦的荒地,换来了五大车的粮食,因而再次荣立特等功!
剿匪任务结束之后,张良荣脱下战袍,上交自己的钢枪和手雷,随即退伍回到了四川老家。
基层政府为老爷子安排工作,进入到丹山镇供销社酒厂,做了一位工人;铁血英雄刀枪入库,在山林田园当中隐姓埋名。
又因为种种历史原因,张良荣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老君村,开始了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农民生涯。
晨起而出,日落而归,早上扛着锄头追赶露水,黄昏踩着夕阳回家吃饭;任谁来看,张良荣都很普通很平凡。
在那个年代,英雄向来默默无闻,功臣向来与世无争,之所以不肯对外炫耀自己的身份,总结来说共有三点:
第一,革命胜利了,生活很幸福,一口饱饭就是革命的成果;既无地主之祸,又无土匪之乱。
第二,战友们都牺牲了,对于活着回来的战士来说,那真是坐卧不安。如果自己口口声声称英雄,而长眠于战场的战友,又算什么呢?
第三,时代如此,大家都默默为国家做贡献,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,是那个时代的特征。
所以张良荣很少说起立功的事情,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,看看自己的美好生活,当真是数不清的愧疚。他认为,真正的功臣从来不会炫耀自己多伟大,
结婚生子,组建家庭,张良荣常说自己很幸福,有儿有女有房子,国家还给了耕地。
记者又采访儿女,问:“你们都不知道父亲的英雄事迹吗?”
儿女苦笑着说:“他从来不讲,而且把军功章都锁在了柜子里,不让我们碰,也不让我们看,怕我们调皮贪玩拿丢了;后来我们长大了,对这件事也没有在意;可万万没想到,是三枚特等功勋章,我父亲太厉害了,一辈子吃了太多苦。”
记者随后又问老人:“您上战场,害怕吗?”
张良荣说:“打仗是命令,团长一说打仗,冲锋号只要吹响,我们肯定就要冲锋;没有什么害怕不害怕的,我那个时候很年轻。”
记者又问:“您身上受过伤吗?”
老人家说:“那太多了,给你看看这个……”
记者吓了一跳,连忙说:“别别,别着凉。”
只能拉开了张良荣的裤腿,虽然伤口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,但很多伤疤都隐约可见。
又拉开肩膀的时候,那里有一条长长的伤疤,隐藏在皮肤的皱纹下面,当年是被敌人的刺刀砍伤,随后刀口拉下后背。敌人本以为占尽优势想要抓活的,却被张良荣反手干掉。
最后,期间记者问:“现在是若有战召必回,您回去吗?”
结果一句话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,他非常激动地说:“50年前就有人这样问,我说肯定会去台湾;但是国防部不下命令,你说没有命令,我该怎么去呢?我年纪大了,但是我枪打得准,比年轻人打枪厉害太多了;台湾还没有解放呢什么叫融资炒股,国防部只要下命令,我肯定会去,死都要去!”
发布于:天津市